| 1人回答 | 57次阅读
牙齿拔除后并非必须种植,修复方式主要有活动义齿、固定义齿、种植牙、间隙保持四种选择,需根据牙槽骨条件、邻牙健康程度、经济预算及功能需求综合评估。
1、活动义齿:可摘戴的修复体,适用于多颗牙缺失或牙槽骨吸收严重者,价格较低但咀嚼效率有限,需每日清洁维护。
2、固定义齿:通过磨改邻牙安装牙桥,适合单颗牙缺失且邻牙健康者,稳定性较好但会损伤天然牙,使用寿命约8-10年。
3、种植牙:通过植入人工牙根恢复咬合功能,不损伤邻牙且接近天然牙感受,但需要足够骨量和3-6个月愈合期,费用较高。
4、间隙保持:儿童乳牙早失时可使用间隙保持器防止恒牙错位,成人后牙缺失但无功能需求者也可暂不修复。
建议拔牙后3个月复查评估修复方案,长期缺牙可能导致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及牙槽骨萎缩,日常需注意缺牙区清洁并避免单侧咀嚼。
牙龈萎缩后多数情况下仍可种牙,实际可行性主要与牙槽骨条件、萎缩程度、口腔卫生状况、全身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1、牙槽骨条件:牙槽骨高度和密度不足时需先进行骨增量手术,常见于长期缺牙或严重牙周炎患者,可通过骨粉植入或引导骨再生技术改善。
2、萎缩程度:轻度萎缩可通过软组织移植修复牙龈轮廓,中重度萎缩需结合膜龈手术重建生物学宽度,避免种植体周围炎风险。
3、口腔卫生:种植前需控制牙周炎症,患者须掌握巴氏刷牙法并使用牙线,维护不佳者可能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4、全身因素: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吸烟者应戒烟,骨质疏松患者需评估抗骨吸收药物影响。
建议术前进行CBCT检查评估骨量,术后定期复查并配合使用冲牙器维护种植体,避免咀嚼过硬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