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4次阅读
糖尿病不容易饿了通常不是病情好转的表现,可能与血糖控制不佳、药物副作用、神经病变、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1. 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机体分解脂肪蛋白质供能,产生酮体抑制食欲。需监测血糖并调整降糖方案,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阿卡波糖等药物。
2. 药物副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等降糖药常见胃肠道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配合多潘立酮缓解症状。
3. 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导致胃轻瘫,表现为早饱、腹胀。甲钴胺营养神经联合莫沙必利促胃肠动力可改善症状。
4. 胃肠功能紊乱长期高血糖损伤胃肠黏膜,可能合并慢性胃炎。建议完善胃镜检查,可选用雷贝拉唑、铝碳酸镁、复方消化酶等药物。
糖尿病患者出现食欲改变应及时就医排查原因,避免自行判断病情变化,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和血糖监测。
血糖高患者可以适量吃红薯,红薯属于中低升糖指数食物,含有丰富膳食纤维有助于平稳血糖,但需控制摄入量并替代部分主食。
1、升糖指数分析红薯升糖指数约54属中低范围,其缓释碳水化合物可避免血糖剧烈波动,但烹饪方式会影响实际升糖水平。
2、膳食纤维作用每100克红薯含3克膳食纤维,可延缓葡萄糖吸收速度,建议选择带皮食用以保留更多纤维成分。
3、营养替代原则食用100克红薯需减少25克米饭摄入,保持全天碳水化合物总量不变,避免热量超标。
4、个体化调整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0mmol/L时应暂时限制红薯摄入,优先选择绿叶蔬菜等更低升糖指数食物。
建议将红薯作为主食替代品分次食用,配合血糖监测调整摄入量,同时保持适度运动和均衡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