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拔除双J管后出现血尿和排尿疼痛可能与黏膜损伤、尿路感染、结石摩擦或膀胱痉挛等原因有关,可通过多饮水、抗感染治疗、解痉镇痛及观察随访等方式缓解。
1、黏膜损伤双J管长期留置可能刺激输尿管或膀胱黏膜,拔管时造成机械性损伤。表现为短暂性血尿,通常1-2天自行缓解,建议增加每日饮水量至2000毫升以上。
2、尿路感染导管相关尿路感染可能导致排尿灼痛,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或磷霉素氨丁三醇等抗生素,同时保持会阴清洁。
3、结石摩擦双J管表面可能附着微小结石,拔管时划伤尿道黏膜。伴有尿频尿急症状,必要时需行超声检查,可服用坦索罗辛缓解排尿不适。
4、膀胱痉挛导管刺激导致的膀胱逼尿肌过度收缩引发绞痛,可选用黄酮哌酯或索利那新等药物解痉,配合局部热敷改善症状。
术后3天内血尿逐渐减轻属正常现象,若出现发热、持续肉眼血尿或排尿困难需及时返院复查,避免剧烈运动及憋尿行为。
前列腺炎可分为细菌性前列腺炎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判断类型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测综合分析。
1、症状差异细菌性前列腺炎常伴随突发高热、尿频尿急尿痛等急性感染症状;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多为慢性骨盆疼痛或排尿不适,发热少见。
2、尿液检查细菌性前列腺炎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和细菌尿;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尿常规通常正常或仅少量白细胞,无细菌生长。
3、前列腺液检测通过前列腺按摩获取分泌物,细菌性前列腺炎可见脓细胞和细菌培养阳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白细胞可能增多但细菌培养阴性。
4、病原学检查细菌性前列腺炎可通过尿培养或前列腺液培养明确致病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需排除支原体、衣原体等特殊病原体感染。
建议出现排尿异常或骨盆疼痛时尽早就医,医生会根据症状特点选择尿四杯试验、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