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血液内科

尿常规检查非溶血性红细胞是什么意思

| 1人回答 | 81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尿常规检查非溶血性红细胞是什么意思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刘茂静
刘茂静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尿常规检查出现非溶血性红细胞通常提示泌尿系统存在出血,可能与尿路感染、结石、肾炎或肿瘤等因素有关。非溶血性红细胞指红细胞在尿液中保持完整形态,未发生破裂,区别于溶血性红细胞(破碎红细胞)。建议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病因。

尿液中检出非溶血性红细胞时,常见于泌尿系统局部病变。尿路感染如膀胱炎或尿道炎可导致黏膜充血破损,红细胞直接进入尿液。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移动时可能划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肾小球肾炎因滤过膜损伤会使红细胞漏出至尿液中。泌尿系统肿瘤如膀胱癌或肾癌也可能表现为无痛性血尿。部分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或月经污染也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

非溶血性红细胞需通过尿沉渣镜检确认,其形态完整、边缘光滑,与溶血性红细胞(碎片状)的临床意义不同。若同时出现蛋白尿、管型尿或白细胞增多,往往提示肾脏实质性病变。长期吸烟、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患者出现非溶血性红细胞时,需警惕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可能。

发现尿常规非溶血性红细胞异常应复查尿常规,必要时进行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泌尿系统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日常需保持充足饮水,避免憋尿及剧烈运动,限制高盐饮食。若伴随尿频尿痛、腰痛或体重下降等症状,须及时就诊泌尿内科或肾内科进一步诊治。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血液红色是什么原因?

血液呈现红色主要与血红蛋白中的铁离子有关,其颜色变化可能受生理或病理因素影响。

1、血红蛋白作用

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其分子结构中的二价铁离子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呈现鲜红色。当氧气释放后变为还原血红蛋白,颜色转为暗红。这种颜色变化是血液运输氧气的关键特征,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2、铁代谢异常

缺铁性贫血可能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使血液颜色变浅。这种情况常伴随乏力、头晕等症状,需通过血清铁蛋白检测确诊。治疗可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同时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

3、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呈樱桃红色。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意识模糊,严重时需立即进行高压氧治疗。日常需注意燃气使用安全,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预防中毒发生。

4、遗传性血红蛋白病

地中海贫血等遗传疾病会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可能使血液颜色改变。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电泳,必要时接受输血治疗。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孕期筛查有助于预防重症患儿出生。

5、其他病理因素

某些中毒或代谢性疾病可能影响血液颜色,如亚硝酸盐中毒会使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血液呈巧克力色。这类情况需急诊处理,使用亚甲蓝注射液等特异性解毒剂。长期吸烟者血液也可能因碳氧血红蛋白增高而颜色加深。

保持血液健康需均衡摄入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肉、绿叶蔬菜和乳制品。避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若发现皮肤黏膜异常苍白或发绀,或存在持续乏力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排查贫血、心肺疾病等潜在问题。适量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缺氧。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