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每天都要打针

| 1人回答 | 34次阅读

问题描述: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每天都要打针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冷启刚
冷启刚 山东省立医院 主任医师
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打针,主要是为了通过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水平,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利用不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如果血糖得不到控制,就容易引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脏损伤、神经病变等。胰岛素注射是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1. 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负责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运送到细胞中,为身体提供能量。而对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导致葡萄糖在血液中积累,血糖升高。这种情况下,通过外源性注射胰岛素,可以有效帮助血糖降低,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2. 为什么要每天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在体内的代谢速度比较快,持续时间有限。为了模拟人体正常的胰岛素分泌,每天分次注射是必需的。具体的注射频率和剂量,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基础胰岛素负责维持全天的血糖稳定,餐时胰岛素则在进餐时迅速作用,帮助控制餐后血糖。这种精细化管理能够更好地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降低健康风险。
3. 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的区别
与口服降糖药相比,胰岛素具有更快、更直接的效果,尤其适合需要快速控制血糖的患者。例如,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腺无法分泌胰岛素,必须依赖胰岛素注射来维持生命。而对于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病情进展导致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口服药物效果有限,也需要通过胰岛素来辅助治疗。胰岛素不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额外负担,安全性相对较高。
4. 胰岛素注射的灵活性
注射胰岛素可以根据患者的饮食、运动和血糖监测情况进行剂量调整。这种灵活性有助于患者在不同情况下保持血糖稳定。例如,患者在运动量增加时可能需要减少胰岛素剂量,避免低血糖;而在高糖饮食或压力增大时,胰岛素剂量可以适当增加,以防血糖过高。
坚持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性
虽然每天打针听起来麻烦,但这种治疗方式是目前最有效的血糖管理手段之一。长期稳定的血糖控制不仅能改善生活质量,还能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监测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剂量,形成科学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过上健康的生活。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甲亢要与哪些疾病区分开来

甲亢需要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肿、甲状腺炎、垂体性甲亢、药物性甲亢、亚临床甲亢等疾病进行鉴别。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代谢亢进综合征,典型表现为心悸、多汗、体重下降等,但部分疾病症状与甲亢相似,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1、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肿

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肿患者甲状腺体积增大,但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通常无代谢亢进症状。该病可能与碘缺乏、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有关,表现为颈部肿大但无甲亢典型症状。诊断需结合甲状腺功能检查和超声检查,治疗以观察或补碘为主,无须抗甲状腺药物干预。

2、甲状腺炎

甲状腺炎如亚急性甲状腺炎或桥本甲状腺炎早期可能出现一过性甲亢症状,但甲状腺激素升高为暂时性。亚急性甲状腺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伴有甲状腺疼痛和发热;桥本甲状腺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伴随甲状腺抗体阳性。两者均需通过甲状腺功能动态监测及抗体检测鉴别,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3、垂体性甲亢

垂体性甲亢由垂体瘤分泌过量促甲状腺激素导致,表现为TSH水平升高或正常偏高,与原发性甲亢的TSH抑制不同。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视力障碍等垂体占位症状,需通过垂体MRI和TSH检测明确。治疗需针对垂体瘤,可能需手术或放疗,单纯抗甲状腺药物无效。

4、药物性甲亢

药物性甲亢由过量摄入甲状腺激素或含碘药物(如胺碘酮)引起,症状与原发性甲亢相似但无甲状腺肿大或突眼。病史采集是关键,需明确近期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显示甲状腺激素升高伴TSH抑制。治疗需停用相关药物,症状严重时可短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缓解。

5、亚临床甲亢

亚临床甲亢表现为TSH水平低于正常,但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患者可能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心悸。常见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或Graves病早期,长期可能进展为临床甲亢。诊断依赖甲状腺功能筛查,治疗需根据年龄、症状及并发症风险评估,部分患者需定期监测无须立即干预。

甲亢患者需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避免高碘饮食,保持情绪稳定。若出现心悸加重、体重持续下降或颈部肿块增大,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日常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以预防骨质疏松,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失常。所有疑似甲亢病例均需完善甲状腺超声、抗体检测等检查以明确病因,避免误诊误治。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