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特性。
1、治疗作用
治疗作用是药物对疾病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针对病因发挥作用,如抗生素杀灭病原微生物。对症治疗缓解疾病症状,如退热药降低体温。药物通过调节生理功能、抑制病原体生长或替代缺乏物质等方式实现治疗目的。不同药物具有特异性作用机制,需根据疾病特点选择。
2、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是在正常剂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副作用是药物固有作用在非靶器官的表现,如抗组胺药引起嗜睡。毒性反应多因剂量过大或长期使用导致,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损害听神经。过敏反应与个体免疫应答相关,与剂量无关。
3、量效关系
药物效应随剂量变化呈现规律性改变,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存在安全范围。治疗窗窄的药物如地高辛更易发生毒性反应。个体差异、肝肾功能等因素会影响药物代谢,导致相同剂量下不同患者出现疗效或毒性差异。临床用药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
4、药物相互作用
多种药物联用可能通过药动学或药效学机制相互影响。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加速其他药物代谢,降低疗效。华法林与阿司匹林联用增加出血风险。药物与食物、保健品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如葡萄柚汁抑制CYP3A4酶活性。
5、个体化用药
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等因素导致药物反应差异。儿童药物代谢酶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均需调整剂量。基因多态性影响药物代谢酶活性,如CYP2C19慢代谢者需调整氯吡格雷剂量。治疗药物监测可优化给药方案。
合理用药需权衡治疗获益与潜在风险,严格遵循医嘱使用药物。用药期间应观察身体反应,出现皮疹、心悸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联用药物,特殊人群用药前需评估肝肾功能。妥善保存药品,注意查看有效期和储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