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小儿腹泻可能由喂养不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液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1、喂养不当
婴幼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喂养过量、辅食添加过早或食物性状不合适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含有奶瓣,通常无发热。家长需暂停新增辅食,减少单次喂养量,采用少量多餐方式。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或口服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
2、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是婴幼儿腹泻常见原因,多伴随呕吐、发热症状,大便呈蛋花汤样。该情况具有传染性,家长需做好餐具消毒与隔离防护。治疗以预防脱水为主,可口服补液盐Ⅲ,必要时使用干扰素α2b喷雾剂抗病毒治疗。
3、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常由不洁饮食引起,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需进行大便培养确诊,轻症可使用头孢克肟颗粒抗菌治疗,中重度感染可能需要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精神状态与尿量变化。
4、寄生虫感染
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感染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典型症状为慢性腹泻伴腹胀。确诊需通过粪便检测,治疗常用甲硝唑片或阿苯达唑片。家长应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避免饮用生水。
5、食物过敏
牛奶蛋白、鸡蛋等食物过敏可能引发腹泻,常伴有湿疹、呕吐等过敏反应。母乳喂养儿母亲需回避过敏原,配方奶喂养儿可更换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急性期可短期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缓解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防小儿腹泻需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定期煮沸消毒,避免生冷食物。母乳喂养可降低感染风险,添加辅食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原则。腹泻期间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若出现持续发热、血便、尿量减少或精神萎靡等症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