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心原性猝死是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33次阅读

问题描述:
心原性猝死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周玮琰
周玮琰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心原性猝死是由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通常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主要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病等。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在于识别风险因素、及时就医以及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1、心律失常是心原性猝死的常见原因。心脏电活动异常可能导致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使心脏无法有效泵血。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非药物治疗,如心脏起搏器、植入式心脏除颤器;以及射频消融术等。
2、心肌梗死也是心原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可能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以及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心肌病是心原性猝死的另一大原因。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治疗心肌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生活方式调整,如限制盐分摄入、适度运动;以及手术治疗,如心脏移植。
4、预防心原性猝死的关键在于识别和控制风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都是重要的风险因素。定期体检、控制血压和血糖、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心原性猝死的风险。
5、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心原性猝死至关重要。均衡饮食,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盐食物;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学会减压、保持乐观心态等,都有助于维护心脏健康。
心原性猝死虽然突发且致命,但通过识别风险因素、及时就医以及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定期体检、控制慢性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心原性猝死的关键。对于有心脏疾病家族史或已确诊心脏疾病的人群,更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表现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表现主要包括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室流出道梗阻、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左室舒张功能异常以及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或增强。 1、室间隔肥厚: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是肥厚型心肌病的典型表现,超声显示室间隔厚度明显增加,通常超过15mm,且与左室后壁厚度比值大于1.3。这种肥厚可能导致左室流出道狭窄,影响心脏血流动力学。 2、左室流出道梗阻:左室流出道梗阻是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特征之一,超声可观察到左室流出道狭窄,血流速度加快,甚至出现湍流。梗阻程度可通过测量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来评估,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3、二尖瓣前叶运动: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是肥厚型心肌病的常见表现,超声显示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向前移动,可能与左室流出道梗阻有关。这种运动可能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 4、左室舒张功能:左室舒张功能异常是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表现之一,超声可观察到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左室充盈受限。舒张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肺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肺淤血和呼吸困难。 5、左室收缩功能: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或增强是肥厚型心肌病的特点之一,超声显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或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尽管收缩功能正常,但肥厚的心肌可能导致心脏顺应性下降,影响心脏整体功能。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表现多样,需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病情变化。日常生活中,建议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波动,以减轻心脏负担。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