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官科 > 耳鼻喉科

扁桃体发炎应该怎么治疗

| 1人回答 | 47次阅读

问题描述:
扁桃体发炎应该怎么治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申家泉
申家泉 山东省立医院 主任医师
扁桃体发炎可通过抗生素、镇痛药物、局部治疗、充足休息和饮食调节等方式治疗。扁桃体发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免疫力下降、吸烟或环境污染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细菌性扁桃体炎常用青霉素V钾片250mg/次,每日3次、阿莫西林胶囊500mg/次,每日3次或头孢克肟片200mg/次,每日2次治疗,需遵医嘱完成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
2、镇痛药物:疼痛明显时可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300mg/次,每日2次或对乙酰氨基酚片500mg/次,每日3次缓解症状,注意药物使用间隔时间,避免过量服用。
3、局部治疗:使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每日3-4次,或含服西瓜霜含片每次1片,每日4次,有助于减轻咽喉不适,促进炎症消退。
4、充足休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说话频率,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5、饮食调节: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蒸蛋、蔬菜汤等,避免辛辣、油腻或过冷过热的食物,多喝温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
扁桃体发炎期间需注意饮食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卫生,每日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避免剧烈运动。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高热、吞咽困难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耳朵里面有一层白色膜

耳朵里面有一层白色膜可能是外耳道耵聍、真菌性外耳道炎或鼓膜病变等引起的。外耳道耵聍是耳道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的常见现象,真菌性外耳道炎多与潮湿环境或不当清洁有关,鼓膜病变则需警惕中耳炎或外伤因素。建议避免自行掏挖,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外耳道耵聍

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油脂与脱落皮屑混合后,可能形成白色膜状物附着于耳道壁。通常无痛痒感,偶有轻微耳闷。过度掏耳会刺激耵聍分泌增多,甚至造成外耳道损伤。生理性耵聍可随咀嚼动作自然排出,若影响听力需由医生用生理盐水冲洗或专用工具取出。

2、真菌性外耳道炎

耳道潮湿环境易滋生念珠菌等真菌,表现为白色絮状膜伴瘙痒、脱屑。常见于游泳后未及时干燥耳道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确诊需取分泌物镜检,治疗选用硝酸咪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同时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棉签反复擦拭。

3、鼓膜病变

鼓膜表面出现白膜可能提示鼓膜炎、中耳炎或既往穿孔愈合后的瘢痕。急性期多伴耳痛、听力下降,慢性期可见钙化斑。需耳内镜检查明确,细菌性中耳炎可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鼓膜穿孔较大时需行鼓室成形术修复。

4、银屑病累及耳道

银屑病可能累及外耳道皮肤,形成银白色鳞屑膜伴基底红斑。属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需皮肤科协同治疗。局部可涂抹卡泊三醇软膏调节角质代谢,严重时联合口服阿维A胶囊,日常需减少抓挠刺激。

5、外耳道湿疹

过敏体质者耳道皮肤可能出现白色脱屑性膜状物,伴剧烈瘙痒和渗出。常见诱因包括洗发水刺激、金属耳饰过敏等。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急性期用氢化可的松乳膏抗炎,渗液多时配合硼酸溶液湿敷。

日常应注意避免用尖锐物品掏耳,洗澡后及时擦干外耳道水分。出现持续耳闷、流脓或听力减退时,须到耳鼻喉科进行耳镜、听力检测等检查。真菌感染患者需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防止复发。儿童出现类似症状家长勿自行处理,防止损伤娇嫩的耳道皮肤。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