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龋易感性检测2.0可通过口腔微生物检测、唾液缓冲能力评估、饮食习惯分析、氟化物使用调查、临床龋齿风险评估等方式进行。龋齿通常由口腔卫生不良、高糖饮食、唾液分泌异常、牙釉质发育缺陷、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
1、口腔微生物检测
通过检测口腔中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数量和活性评估龋齿风险。检测方法包括唾液培养或基因测序技术,结果异常可能提示需加强抗菌措施。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或含氟化亚锡的牙膏抑制细菌繁殖。
2、唾液缓冲能力评估
测量唾液中和口腔酸性物质的能力,缓冲能力低下者更易发生牙釉质脱矿。可通过pH试纸或专用检测仪完成,结果异常时需增加唾液分泌刺激(如咀嚼无糖口香糖)或使用含碳酸氢钠的漱口液改善口腔环境。
3、饮食习惯分析
记录每日糖分摄入频率和黏性食物摄入量,频繁进食甜食会导致口腔持续处于酸性环境。建议采用饮食日记法追踪,发现高风险饮食习惯后应调整进食次数,用木糖醇替代蔗糖,餐后及时漱口。
4、氟化物使用调查
评估日常氟接触情况包括饮水含氟量、牙膏类型及专业涂氟史。氟摄入不足者可选择含氟化钠的牙膏,必要时进行专业氟保护漆处理。但需注意高氟地区居民需避免过量摄入引发氟斑牙。
5、临床龋齿风险评估
结合现有龋坏、填充体、缺失牙情况计算DMFT指数,同时检查牙面白斑、窝沟深度等早期龋迹象。高风险者可能需要窝沟封闭剂预防,或使用含酪蛋白磷酸肽的无糖护牙产品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
日常应保持每天两次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配合牙线清理邻面,每半年进行专业洁牙。减少碳酸饮料和精制糖摄入,餐后咀嚼含磷酸钙的无糖口香糖有助于再矿化。建议每6-12个月复查龋易感性指标,动态调整预防方案。儿童及高风险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含氟泡沫或含氟凝胶加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