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3次阅读
肌酐升高可能由生理性脱水、剧烈运动、急性肾损伤、慢性肾病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补液、调整运动强度或医疗干预等措施。
1、生理性脱水饮水不足或大量出汗导致血液浓缩,引起肌酐短暂升高。建议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避免长时间高温环境活动。
2、剧烈运动高强度无氧运动可导致肌肉代谢产物增加,使肌酐一过性增高。运动员或健身人群需合理安排训练强度,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
3、急性肾损伤可能与感染、药物肾毒性或尿路梗阻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尿量减少、水肿等症状。临床常用药物包括肾康注射液、尿毒清颗粒、复方α-酮酸片等,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4、慢性肾病可能与糖尿病、高血压或肾小球肾炎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贫血、皮肤瘙痒等症状。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必要时采用药用炭片、海昆肾喜胶囊等药物辅助治疗。
日常需限制高蛋白饮食,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出现持续肌酐升高应及时至肾内科就诊。
尿毒症终末期患者临终前两三天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无尿、抽搐等症状。
1、意识模糊由于毒素蓄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可能出现嗜睡、谵妄或昏迷等意识障碍,此时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刺激。
2、呼吸困难代谢性酸中毒和肺水肿导致呼吸深大或浅快,可抬高床头改善通气,必要时给予氧疗支持。
3、无尿肾功能完全丧失导致24小时尿量少于100毫升,伴随全身水肿,需严格限制液体摄入。
4、抽搐电解质紊乱引发肌肉痉挛或癫痫样发作,需防止坠床和舌咬伤,可考虑使用镇静药物。
此阶段应以舒缓治疗为主,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口腔护理和体位调整,维持患者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