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1次阅读
心律失常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中医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心律失常通常由情绪波动、电解质紊乱、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
1、生活方式调整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稳定自主神经功能。
2、药物治疗可能与心肌缺血、传导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心悸、胸闷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盐酸胺碘酮片、普罗帕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3、中医调理针刺内关穴可调节心经气血,服用炙甘草汤等经方有助于改善气血两虚型心悸,需由中医师辨证施治。
4、手术治疗可能与先天性传导通路异常、器质性心脏病等因素有关,常伴随晕厥、呼吸困难等症状。射频消融术或起搏器植入术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的严重病例。
日常可适量食用莲子、酸枣仁、燕麦、香蕉等富含镁钾元素的食物,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定期监测心率变化。
小孩夜里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药物退热、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发烧通常由感染、环境过热、免疫反应、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建议家长用温水擦拭孩子颈部、腋窝等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保持室温适宜,减少衣物覆盖。
2、补充水分:家长需少量多次给孩子喂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可适当饮用稀释的果汁或米汤。
3、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时需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滴剂、小儿退热栓等。
4、及时就医:若发热持续超过24小时,伴随抽搐、嗜睡等症状,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诊,排查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夜间需每2小时监测体温,避免过度包裹,可准备退热贴备用,持续发热或精神萎靡时须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