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9次阅读
急性脑卒中可通过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急性脑卒中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
1、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5小时内的一线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射用尿激酶等。这类药物能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但可能伴随脑出血风险。治疗前需通过头颅CT排除脑出血,并评估出血转化概率。溶栓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倾向。
2、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适用于大血管闭塞患者,包括机械取栓、支架置入等方法。发病6小时内实施取栓可显著改善预后,部分患者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该方法需配合血管造影定位,可能发生血管夹层、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需持续抗血小板治疗防止血栓再形成。
3、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常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这类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早期复发风险。用药期间需监测消化道反应,避免与抗凝药联用增加出血风险。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可选用氯吡格雷替代。
4、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适用于心源性栓塞患者,常用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预防血栓扩大,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调整剂量。用药期间需观察皮肤瘀斑、血尿等出血表现,避免与NSAIDs类药物同服。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
5、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等,适用于大面积脑梗死或出血性脑卒中。去骨瓣减压可缓解颅内高压,降低病死率;血肿清除术能减轻占位效应。术后需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早期开展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急性脑卒中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在目标范围。恢复期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言语训练等康复治疗。家属需协助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学及血液指标。出现头痛加重、肢体无力新发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脑卒中复发。
睡眠打鼾呼吸暂停综合征可通过调整睡姿、减重、口腔矫治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疾病通常由肥胖、鼻咽结构异常、饮酒、遗传因素及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夜间频繁呼吸暂停、晨起头痛、日间嗜睡等症状。
1、调整睡姿
侧卧位睡眠可减少舌根后坠对气道的压迫,改善轻度阻塞性呼吸暂停。建议使用侧睡枕或背部固定装置辅助保持体位,避免仰卧时软腭下垂加重阻塞。合并胃食管反流者需抬高床头15-20度。
2、减重管理
体重指数超过25者需通过饮食控制与有氧运动减重,每减轻10%体重可降低呼吸暂停指数。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周进行15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运动,肥胖患者可考虑代谢手术。
3、口腔矫治器
下颌前移矫治器适用于轻中度患者,通过前移下颌骨扩大咽腔容积。需由口腔科医师定制,佩戴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关节不适或唾液分泌增多,需定期调整咬合位置。
4、持续正压通气
CPAP呼吸机是中重度患者首选治疗,通过空气压力维持气道开放。初始治疗需调试合适压力参数,常见鼻面罩漏气、皮肤压痕等不适,可更换硅胶垫或选用鼻枕式面罩改善耐受性。
5、手术治疗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适用于解剖结构异常者,切除多余软腭组织扩大气道。术后需流质饮食2周,可能出现暂时性吞咽反流。严重病例需行颌骨前移术或气管造口术。
患者应戒烟限酒,避免服用镇静类药物,定期进行睡眠监测评估疗效。日间嗜睡者需避免驾驶操作高危器械,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需加强原发病控制。建议配偶参与睡眠观察记录,发现呼吸暂停超过1分钟或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85%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