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1次阅读
右下腹痛可能是淋巴结炎,也可能是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泌尿系统结石、女性盆腔疾病等引起的。右下腹痛的原因主要有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阑尾炎、右侧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蒂扭转、盆腔炎等。
1、肠系膜淋巴结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炎。腹痛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呈阵发性隐痛或钝痛,可能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肟颗粒、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家长需注意让孩子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右下腹痛的常见原因,疼痛多始于上腹部或脐周,后转移至右下腹麦氏点,可能伴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查体可有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需及时就医,通常需手术治疗,如阑尾切除术。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阑尾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3、右侧输尿管结石
右侧输尿管结石可引起右下腹剧烈绞痛,疼痛常向会阴部放射,可能伴有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可通过超声或CT确诊。治疗包括解痉止痛如消旋山莨菪碱片、排石治疗如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必要时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患者需多饮水,适当运动促进排石。
4、卵巢囊肿蒂扭转
卵巢囊肿蒂扭转多见于育龄女性,表现为突发性右下腹剧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查体可有右下腹压痛及肌紧张。需急诊手术治疗,如卵巢囊肿剔除术或附件切除术。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卵巢缺血坏死。建议育龄期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卵巢囊肿。
5、盆腔炎
盆腔炎可引起右下腹持续性疼痛,可能伴有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性交痛等症状。查体可有宫颈举痛、附件区压痛。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严重者需住院治疗。患者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注意会阴部清洁。
出现右下腹痛时应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掩盖病情,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作息。女性应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有结石病史者应多饮水,适当运动。儿童出现腹痛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如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诊。
附件炎可通过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体检测、腹腔镜检查等方式确诊。附件炎通常由病原体感染、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宫腔操作不当、免疫力低下、性生活不洁等原因引起。
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及附件区压痛情况,若发现宫颈举痛、附件区增厚或包块,结合患者下腹疼痛、异常阴道分泌物等症状可初步判断。急性期可能出现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等全身反应。检查前需排空膀胱,经期女性建议避开月经期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异常。阴道分泌物检查能发现大量白细胞或致病微生物,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部分患者需进行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以排除异位妊娠,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经阴道超声可显示输卵管增粗、盆腔积液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等特征性改变。对于复杂病例可能需要磁共振成像进一步评估炎症范围,超声检查无辐射且能动态观察治疗效果,是首选的影像学手段。
通过宫颈分泌物培养、核酸扩增试验等技术检测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特异性病原体。药敏试验能指导抗生素选择,对反复发作或治疗无效的慢性附件炎尤为重要。取样时需注意避免阴道消毒液影响检测结果。
作为诊断金标准,能直视输卵管充血水肿、脓性渗出等病变,同时可进行粘连分离或脓肿引流治疗。适用于疑似盆腔脓肿、诊断不明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需全身麻醉且存在手术相关风险,不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确诊附件炎后需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如盐酸左氧氟沙星片、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保持外阴清洁,穿着宽松棉质内裤。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促进炎性分泌物局限。饮食宜清淡富含优质蛋白,如鸡蛋羹、清蒸鱼等,忌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至症状完全消失,慢性附件炎患者可配合局部热敷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