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高危行为可能感染艾滋病,具体风险取决于暴露方式和防护措施。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感染。如果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共用针具或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感染风险较高。感染风险可通过及时检测、暴露后预防和规范治疗降低。
1、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无保护性行为中,病毒可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传播;共用针具或接触感染者血液,病毒可直接进入血液;母婴传播则发生在妊娠、分娩或哺乳过程中。
2、感染风险:一次高危行为的感染风险与病毒载量、暴露方式、黏膜完整性等因素有关。无保护性行为中,接受方的感染风险高于插入方;共用针具或接触感染者血液,感染风险显著增加。病毒载量高时,感染风险更高。
3、暴露后预防:发生高危行为后,可在72小时内启动暴露后预防。常用药物包括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和拉替拉韦,连续服用28天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暴露后预防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配合定期检测。
4、定期检测:高危行为后,建议在4周、8周和12周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常用检测方法包括抗体检测、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早期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感染,并启动抗病毒治疗。
5、规范治疗:确诊感染后,需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和多替拉韦,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延缓疾病进展。规范治疗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日常生活中,保持安全性行为,避免共用针具,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是预防感染的关键。饮食上,注意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运动方面,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骑自行车,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心理护理上,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