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6次阅读
红霉素对小儿细菌性鼻炎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对病毒性或过敏性鼻炎无效。小儿鼻炎的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药物,常见治疗药物包括红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氯雷他定等。建议家长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用药。
1、细菌性鼻炎红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适用于链球菌等敏感菌引起的鼻炎,可能表现为黄绿色脓涕伴发热。细菌性鼻炎可遵医嘱使用红霉素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
2、病毒性鼻炎普通感冒等病毒性鼻炎使用抗生素无效,主要表现为清水样涕和打喷嚏。建议家长保持室内湿度,可配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必要时使用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
3、过敏性鼻炎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引发的鼻炎需用抗组胺药,表现为阵发性喷嚏和鼻痒。家长需减少接触过敏原,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或西替利嗪滴剂,配合鼻用糖皮质激素。
4、鼻窦炎并发症持续鼻塞伴头痛可能提示鼻窦炎,需影像学确诊。除红霉素外,可能需要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二代头孢,严重者需鼻窦穿刺冲洗。
家长应每日用温毛巾敷鼻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保持卧室通风清洁。若用药3天无改善或出现高热、耳痛等症状需立即复诊。
新生儿中耳炎多数情况下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干预。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系统不成熟等原因引起。
1. 细菌感染新生儿免疫力较弱,细菌易通过鼻咽部侵入中耳引发炎症,表现为耳道流脓、哭闹拒奶。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疗。
2. 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可能引发中耳黏膜水肿,伴随发热、耳部胀痛。可配合医生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更昔洛韦滴眼液(局部应用)、干扰素α喷雾剂进行抗病毒治疗。
3. 咽鼓管异常新生儿咽鼓管短平,哺乳姿势不当易导致奶液反流至中耳,出现呛奶伴耳部不适。家长需保持45度角喂养,喂奶后竖抱拍嗝,必要时需进行咽鼓管吹张术。
4. 免疫缺陷早产儿或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更易反复发作中耳炎,可能伴随其他部位感染。需完善免疫球蛋白检测,严重者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家长发现新生儿持续抓耳、摇头、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诊,避免自行掏耳或使用偏方,哺乳后保持头高位有助于预防分泌物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