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无保护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概率相对较高,主要影响因素有性伴侣感染状态、黏膜破损程度、病毒载量水平、其他性病共存情况。
1、性伴侣感染状态若性伴侣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且未接受规范治疗,传染概率显著提升。建议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使用阻断药物。
2、黏膜破损程度生殖器黏膜存在溃疡或伤口时,病毒更易侵入机体。接触后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避免用力揉搓损伤黏膜。
3、病毒载量水平感染者血液中病毒数量越多,传染风险越大。急性感染期和艾滋病晚期患者具有更强传染性。
4、其他性病共存合并梅毒、生殖器疱疹等性传播疾病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使HIV感染概率增加数倍。需同时筛查多种性病。
发生高危暴露后应及时到传染病医院或疾控中心进行专业风险评估,窗口期后需完成HIV抗体检测,日常应坚持使用安全套预防感染。
皮肤一挠就出现出血点可能与艾滋病有关,但更常见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艾滋病相关皮肤表现通常伴随长期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1、毛细血管脆弱皮肤轻微受压后出现瘀点,常见于维生素C缺乏或老年性血管退化,建议增加柑橘类水果摄入,避免用力抓挠皮肤。
2、过敏性紫癜免疫异常导致毛细血管炎,表现为对称性出血性皮疹,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泼尼松、芦丁片等药物控制过敏反应。
3、血小板减少造血系统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能伴随牙龈出血症状,需检查血常规,必要时使用氨肽素、升血小板胶囊、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
4、HIV感染艾滋病晚期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或机会性感染引起的皮肤损害,需通过HIV抗体检测确诊,确诊后需长期进行抗病毒治疗。
建议避免反复抓挠皮肤,记录出血点出现频率,若伴随体重下降或持续发热应及时到感染科或血液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