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癌症末期疼痛减轻可能与神经损伤、内啡肽释放、病灶缺血坏死、临终前生理功能衰退等因素有关。
1. 神经损伤: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导致传导功能障碍,痛觉信号无法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此时需加强舒适护理而非镇痛治疗。
2. 内啡肽释放:机体应激状态下释放大量内源性镇痛物质,暂时掩盖疼痛感知。可配合舒缓音乐等非药物干预维持效果。
3. 病灶坏死:肿瘤组织因血供中断发生大面积坏死,痛觉感受器随之失活。需警惕继发感染风险并维持创面清洁。
4. 功能衰退:临终前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痛觉感知阈值升高,属于终末期自然进程。此时应以心理支持和症状舒缓为主。
癌症患者疼痛变化需由专业团队评估,家属应记录症状变化并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避免误判病情进展。
癌症基因检测主要用于评估遗传风险、指导靶向治疗、预测药物反应及监测复发风险,检测结果对个体化诊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遗传风险评估通过检测BRCA1/2等易感基因,可明确家族性癌症遗传概率,建议高风险人群加强筛查。
2、靶向治疗指导检测EGFR、ALK等驱动基因突变,为肺癌等恶性肿瘤匹配对应靶向药物,提高治疗精准性。
3、药效预测分析UGT1A1等药物代谢基因,预判化疗药物毒副作用,避免无效或过度治疗。
4、复发监测术后追踪循环肿瘤DNA变化,较影像学更早发现微小残留病灶,及时干预。
检测需在肿瘤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结合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综合解读,部分项目需重复检测动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