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脑血管病患者时常抽筋是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90次阅读

问题描述:
脑血管病患者时常抽筋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邵自强
邵自强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医师

脑血管病患者时常抽筋可能与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药物副作用、神经损伤、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脑血管病通常由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引起,患者可能伴随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电解质紊乱

脑血管病患者因饮食摄入不足或利尿剂使用可能导致低钙、低镁等电解质失衡。低钙血症会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引发腓肠肌或足部肌肉痉挛。可通过血清电解质检测确诊,日常可适量补充含钙的牛奶、豆制品,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利尿剂用量,避免自行服用钙剂。

2、肌肉痉挛

长期卧床或肢体活动受限的脑血管病患者,肌肉处于被动缩短状态易诱发痉挛。表现为夜间小腿突发剧痛、局部肌肉硬结。建议家属帮助患者每日进行踝泵运动、膝关节屈伸,配合热敷缓解症状。严重时可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肌松药物,但需警惕嗜睡等不良反应。

3、药物副作用

部分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控释片、他汀类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钙片可能引起肌肉痉挛。若抽筋与用药时间关联明显,需复查肌酸激酶水平。医生可能调整为氨氯地平片等钙拮抗剂,或联合辅酶Q10胶囊改善代谢,患者不可擅自停药。

4、神经损伤

脑梗死或出血病灶累及运动皮层或锥体束时,下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可导致痉挛性瘫痪。此类抽筋多伴有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可通过肌电图鉴别。除营养神经的甲钴胺片外,可能需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促进修复,配合康复训练降低肌张力。

5、血液循环障碍

脑血管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时,运动后肌肉缺血缺氧易诱发疼痛性痉挛。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减弱。需进行踝肱指数检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严重狭窄者需血管外科评估是否需支架治疗。

脑血管病患者抽筋时应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及部位,避免突然剧烈运动或寒冷刺激。日常保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进食香蕉、菠菜等富钾镁食物。康复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水中运动或低频脉冲电刺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基础指标。若每周抽筋超过3次或伴随肌无力加重,需立即复查头颅CT排除新发病灶。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筋膜炎引起的手麻怎么治疗

筋膜炎引起的手麻可通过热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筋膜炎可能与慢性劳损、外伤、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僵硬、手麻等症状。

1、热敷

热敷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炎症。使用温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热敷适合轻度筋膜炎引起的手麻,可帮助减轻症状。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2、药物治疗

筋膜炎引起的手麻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缓解疼痛和炎症。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片也可用于减轻肌肉痉挛。局部可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缓解症状。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3、物理治疗

超声波治疗、电疗等物理治疗方法可帮助减轻筋膜炎引起的炎症和手麻症状。物理治疗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发挥作用。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周期和频率根据病情调整。物理治疗适合反复发作或症状较重的患者。

4、中医调理

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疏通经络、缓解筋膜炎引起的手麻。针灸选取局部穴位如合谷、曲池等,配合远端取穴。推拿通过手法松解筋膜粘连,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中医调理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治疗需坚持一定疗程。

5、手术治疗

对于顽固性筋膜炎引起的手麻,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筋膜松解术、神经减压术等,旨在解除筋膜对神经的压迫。手术治疗需严格评估适应症,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手术风险需与医生充分沟通。

筋膜炎患者日常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使用患肢,保持正确姿势。可进行适度的伸展运动帮助缓解肌肉紧张。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物、瘦肉等,有助于神经修复。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复查调整治疗方案。寒冷天气注意保暖,避免症状加重。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