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1次阅读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由胆道疾病引发的胰腺急性炎症,常见病因包括胆石症、胆道感染、胆管梗阻及胆道蛔虫症等。主要治疗方法有禁食胃肠减压、液体复苏、镇痛解痉、内镜或手术解除梗阻。
1、胆石症:胆囊或胆总管结石阻塞胰管开口,导致胰液反流引发胰腺自消化。典型表现为突发上腹剧痛伴呕吐,血淀粉酶显著升高。可选用山莨菪碱解痉、乌司他丁抑制胰酶、头孢曲松抗感染。
2、胆道感染:细菌性胆管炎通过淋巴途径波及胰腺,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特征为发热、黄疸合并腹痛,需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奥硝唑及生长抑素治疗。
3、胆管梗阻:肿瘤或狭窄致胆胰管共同通道受阻,引发胆汁逆流激活胰酶。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腹痛与皮肤巩膜黄染,急诊ERCP取石或支架置入是关键治疗。
4、胆道蛔虫症:蛔虫钻入胆总管造成Oddi括约肌痉挛,多发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腹痛呈钻顶样,超声可见虫体影,需驱虫治疗配合胰酶抑制剂如加贝酯。
发病初期需绝对禁食,恢复期选择低脂流质饮食,避免酒精及油腻食物,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胆道情况。
上吐下泻伴随腹痛多数不会危及生命,但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可能引发危险。常见原因包括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肠道感染、消化不良等。
1. 急性胃肠炎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胃肠黏膜炎症,表现为呕吐、腹泻、阵发性脐周痛。可口服蒙脱石散、诺氟沙星、口服补液盐,呕吐严重需静脉补液。
2. 食物中毒食用变质或污染食物后,毒素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症状。需停止进食可疑食物,使用活性炭、黄连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
3. 肠道感染霍乱弧菌等病原体感染可引起水样泻伴喷射性呕吐。需隔离治疗,使用多西环素、环丙沙星、补液盐,严重者需住院。
4. 消化不良暴饮暴食或进食生冷诱发胃肠功能紊乱。建议短期禁食后逐步恢复饮食,可用多潘立酮、复方消化酶、枯草杆菌二联活菌。
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或尿量减少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宜选择米汤、馒头等低渣饮食,少量多次补充温水或淡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