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0次阅读
小儿心律失常的症状主要有心悸、胸闷、乏力、晕厥等,按严重程度从早期表现到终末期排列。
1、心悸患儿可能自觉心跳加快或不规则,常见于窦性心动过速或早搏,建议家长记录发作频率和诱因,及时就医检查心电图。
2、胸闷心脏泵血效率下降导致缺氧感,可能伴随呼吸急促,家长需观察是否在活动后加重,警惕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疾病。
3、乏力长期心律失常会影响全身供血,表现为易疲劳、活动耐力下降,需排查房室传导阻滞等器质性病变。
4、晕厥严重室性心动过速或长QT综合征可能导致突发意识丧失,属于危急症状,家长应立即送医进行电生理评估。
日常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遵医嘱使用普罗帕酮、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可通过蓝光照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换血疗法、药物治疗等方式治疗。溶血性黄疸通常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感染等因素引起。
1、蓝光照射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首选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将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排出体外。治疗期间需监测胆红素水平,避免出现青铜症等不良反应。
2、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适用于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通过阻断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完成输液治疗,观察有无发热等输液反应。
3、换血疗法当胆红素水平超过警戒值或出现胆红素脑病征兆时需采用换血疗法,快速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该操作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由专业团队实施。
4、药物治疗苯巴比妥可诱导肝酶活性促进胆红素代谢,白蛋白能结合游离胆红素,益生菌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促进排泄。所有药物均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皮肤黄染程度、喂养情况及精神状态,按医嘱复查胆红素水平,保持适度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