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骨盆骨折术后多久可以下地行走

| 1人回答 | 57次阅读

问题描述:
骨盆骨折术后多久可以下地行走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宏
李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

骨盆骨折术后一般需要6-12周才能下地行走,具体时间与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及个体恢复情况有关。

稳定性骨折且采用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术后6-8周可逐步尝试部分负重行走,初期需借助助行器或拐杖分散压力。此时骨折端已初步愈合,但需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内固定失效。康复期间应配合物理治疗,如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和关节活动度练习,促进血液循环和功能恢复。若术后复查显示骨痂形成良好,医生可能允许提前进入负重阶段。对于粉碎性骨折或合并韧带损伤的复杂病例,术后需严格卧床8-12周,待影像学确认骨折线模糊后再开始康复训练。过早负重可能导致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或延迟愈合,需通过定期X线监测调整康复计划。部分患者因年龄、骨质疏松或合并其他疾病,恢复期可能延长至3个月以上。

术后早期应保持平卧位,避免坐起或扭转腰部,防止螺钉切割骨质。饮食需补充优质蛋白、钙质及维生素D,如牛奶、鱼肉和西蓝花,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碳酸钙D3片或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逐步增加负重强度,若出现疼痛加剧或异常活动需立即停止并就医复查。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藤黄健骨丸治腰间盘突出吗

藤黄健骨丸可用于辅助治疗腰间盘突出,但需结合其他医疗手段综合干预。腰间盘突出通常由长期姿势不良、椎间盘退行性变、外伤、肥胖、遗传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 1、姿势不良:长期久坐或不良姿势会增加腰椎压力,导致椎间盘受力不均,加速退变。改善坐姿、站立姿势,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有助于减轻腰椎负担。 2、椎间盘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水分减少,弹性下降,容易发生突出。日常可通过加强腰背肌锻炼,如小燕飞、平板支撑等,增强腰椎稳定性,延缓退变进程。 3、外伤:外力撞击或剧烈运动可能导致椎间盘损伤。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同时可结合热敷、理疗等方式缓解疼痛。 4、肥胖:体重过大会增加腰椎负担,加速椎间盘退变。控制体重,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等,有助于减轻腰椎压力。 5、遗传:部分人群因遗传因素,椎间盘结构较脆弱,更容易发生突出。这类人群需特别注意日常防护,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腰椎检查,及时发现并干预问题。 腰间盘突出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藤黄健骨丸作为中成药,具有活血化瘀、强筋健骨的作用,可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结合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日2次,每次0.3g、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片,每日3次,每次50mg,或手术治疗如椎间盘切除术、椎间融合术等。日常护理中,建议避免久坐久站,保持适度运动,加强腰背肌锻炼,同时注意饮食均衡,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健康。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