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7次阅读
血红蛋白尿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尿液呈酱油色或浓茶色、腰背酸痛、发热寒战、贫血症状、急性肾损伤等。血红蛋白尿通常由血管内溶血引起,可能与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溶血性贫血、疟疾感染、剧烈运动等因素有关。
1、尿液变色
血红蛋白尿最典型表现为尿液呈酱油色或浓茶色,这是由于游离血红蛋白经肾小球滤过后随尿液排出所致。溶血发作时尿液颜色深浅与溶血程度相关,可能伴有少量泡沫。需与血尿、肌红蛋白尿进行鉴别,尿常规检查可见隐血阳性但镜检无红细胞。
2、腰背酸痛
约半数患者会出现双侧腰部钝痛或酸痛,与血红蛋白管型阻塞肾小管有关。疼痛程度从轻微不适到剧烈绞痛不等,可能放射至下腹部。严重时可伴随尿量减少,提示可能存在急性肾小管坏死,需紧急处理。
3、发热寒战
急性血管内溶血常诱发全身炎症反应,表现为突发寒战后体温升至38-39℃。多见于输血反应或感染相关溶血,可能伴随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发热程度与溶血速度呈正相关,需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4、贫血症状
持续溶血会导致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性下降,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贫血表现。慢性溶血患者可能伴有巩膜黄染、脾脏肿大。实验室检查可见网织红细胞增高、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等溶血证据。
5、急性肾损伤
大量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可导致少尿或无尿,血清肌酐进行性升高。严重者出现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尿毒症症状。需警惕溶血-尿毒综合征,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出现血红蛋白尿症状应立即就医,完善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溶血相关检查。治疗期间需卧床休息,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以促进血红蛋白排泄。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诱发溶血的食物药物,定期监测尿色及尿量变化。慢性溶血患者需注意补充叶酸和铁剂,预防感染等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