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牙齿有炎症时通常不建议立即拔牙。急性炎症期拔牙可能加重感染扩散风险,需先通过抗生素控制炎症、局部冲洗引流等措施稳定病情。
1. 感染扩散风险炎症期拔牙可能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颌面部间隙感染或全身性菌血症。需先使用阿莫西林、甲硝唑、头孢克洛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2. 出血难以控制炎性组织充血脆弱,术中易出现持续性渗血。建议炎症消退后拔牙,必要时可术前使用酚磺乙胺注射液减少出血风险。
3. 麻醉效果降低局部酸性环境使麻醉药物解离度下降,需改用碧兰麻等渗透性更强的麻醉剂,或待炎症缓解后实施麻醉。
4. 创口愈合延迟炎性因子干扰成纤维细胞增殖,可能形成干槽症。术后需配合氯己定含漱液、康复新液等促进组织修复。
建议炎症控制后择期拔牙,期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出现剧烈疼痛或发热需及时复诊。
牙缝通常无法自行闭合,主要与遗传因素、牙周疾病、牙齿移位、不良口腔习惯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先天性牙列稀疏或颌骨发育异常可能导致牙缝,需通过正畸治疗改善,常见药物包括透明矫治器、金属托槽、舌侧矫治器等。
2、牙周疾病:牙龈萎缩或牙槽骨吸收可能使牙缝增宽,需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可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氯己定含漱液、过氧化氢冲洗液等辅助控制炎症。
3、牙齿移位:邻面龋坏或缺失牙导致牙齿倾斜形成缝隙,需修复龋齿或种植修复,常用复合树脂、玻璃离子水门汀等充填材料。
4、不良习惯:长期咬硬物或舌习惯可能加重牙缝,需戒除不良习惯并配合肌功能训练,必要时使用咬合板干预。
日常建议使用牙线清洁牙缝,避免用牙签剔牙,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牙缝增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