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9次阅读
肝硬化出血患者可遵医嘱输注人血白蛋白、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K1注射液等营养制剂。肝硬化出血可能与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具体病情选择营养支持方案。
一、人血白蛋白
人血白蛋白适用于低蛋白血症的肝硬化患者,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腹水形成。输注时需监测血压和尿量,避免循环负荷过重。该制剂需冷藏保存,输注前检查有无浑浊或沉淀。
二、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能为肝功能受损患者提供必需氨基酸,促进蛋白质合成。18AA-II等肝病适用型配方含支链氨基酸较高,有助于改善肝性脑病。输注速度宜缓慢,过快可能引起恶心呕吐。
三、脂肪乳注射液
脂肪乳注射液为中长链脂肪乳,可提供高热量的脂肪营养。对胆汁淤积患者需谨慎使用,输注期间需监测甘油三酯水平。该制剂应避免与电解质溶液直接混合,需使用专用输液器。
四、葡萄糖注射液
葡萄糖注射液可快速补充能量,纠正低血糖状态。肝硬化患者宜选用10%或5%浓度,避免高渗溶液加重腹水。输注时需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需配合胰岛素调节。
五、维生素K1注射液
维生素K1注射液用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患者,可改善凝血功能。胆道梗阻患者吸收障碍时需肌注给药。需注意过敏反应,给药后需复查凝血指标。
肝硬化出血患者营养支持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急性期以维持生命体征为主,稳定后可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日常饮食宜选择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以防肝性脑病。定期监测肝功能、血氨及电解质水平,避免进食粗糙坚硬食物加重消化道出血风险。所有营养制剂使用须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输注剂量或速度。
与肝炎患者接触是否传染需根据肝炎类型判断,主要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等类型,传播途径存在差异。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或食物可能传染,建议接触后及时接种疫苗并注意手部卫生。
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日常拥抱、握手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高危人群需接种乙肝疫苗。
主要经血液传播,共用剃须刀或牙刷等可能造成感染,日常社交接触无风险,但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
需在感染乙肝基础上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预防措施可同步降低感染风险,乙肝疫苗接种具有双重防护作用。
建议接触肝炎患者后观察自身症状,出现乏力、黄疸等表现时就医筛查,日常注意个人用品专人专用并定期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