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7次阅读
心力衰竭可能引起腹水,主要与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淤血有关。腹水形成机制包括静脉压升高、钠水潴留、低蛋白血症等因素。
1. 静脉压升高
右心衰竭时右心室排血功能减退,导致体循环静脉回流受阻,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压力显著增高。肝窦内静水压升高会使液体从血管渗入腹腔,同时肝脏淋巴液生成增加超过淋巴管回流能力,进一步促进腹水形成。这类患者常伴有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体征。
2. 钠水潴留
心衰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促使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导致水分滞留。血容量增加会加重门静脉高压,促使液体从内脏毛细血管床渗出。患者表现为尿量减少、下肢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至腹部。
3. 低蛋白血症
长期体循环淤血可导致胃肠淤血和肝淤血,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及肝脏合成功能。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使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液体更易漏入组织间隙和体腔。营养不良状态还会加速腹水进展,形成恶性循环。
4.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心衰时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刺激球旁细胞分泌肾素,继而引发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升高。醛固酮作用于肾远曲小管促进钠重吸收,同时促使钾排泄。这种激素调节紊乱会持续加重液体潴留,使腹水难以通过常规利尿剂控制。
5. 淋巴回流障碍
慢性静脉高压会导致胸导管引流受阻,肠系膜淋巴管压力增高后出现代偿性扩张。当淋巴液生成速度超过回流能力时,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会直接漏入腹腔,形成乳糜性腹水。这类腹水多呈乳白色,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增高。
心衰患者出现腹水后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克以下,同时监测体重和尿量变化。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白等有助于改善低蛋白状态,但需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加重胃肠负担。活动量应根据心功能分级调整,以不引起心悸气促为度。腹水明显影响呼吸或合并感染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腹腔穿刺引流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