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1次阅读
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可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感染控制和定期监测等方式护理。
1、饮食调理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红肉,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
2、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琥珀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注射液等补铁药物,严重贫血可考虑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3、感染控制积极治疗原发感染,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减少炎症对造血功能的抑制。
4、定期监测每周检测血红蛋白变化,观察有无发热等感染征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由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药物诱导、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输血支持治疗、脾切除术等方式干预。
1、遗传易感性部分患者存在HLA-DRB1等基因多态性,导致免疫系统异常识别红细胞抗原。建议亲属进行血液筛查,避免诱发因素。
2、病毒感染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触发交叉免疫反应,破坏红细胞膜。急性期需抗病毒治疗,可选用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等药物。
3、药物诱导青霉素、奎尼丁等药物半抗原与红细胞结合后引发免疫攻击。确诊后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4、恶性肿瘤淋巴瘤或白血病可能导致B细胞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需同时治疗原发肿瘤,可选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等靶向药物。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受凉,适量补充叶酸和铁剂,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