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1次阅读
胎儿黄疸高可能由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疾病、肝胆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光疗、换血治疗或药物干预。
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肝脏功能未成熟导致胆红素代谢延迟,通常出生后2-3天出现,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多数无须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养频次促进排泄,严重时可进行蓝光照射。
2、母乳性黄疸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抑制胆红素代谢,常于生后1周出现,停喂母乳3天后黄疸明显消退。建议家长继续母乳喂养并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配合光疗。
3、溶血性疾病可能与ABO血型不合、Rh溶血等因素有关,表现为黄疸进展快伴贫血。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阻断溶血,严重者采用白蛋白结合光疗或换血治疗。
4、肝胆系统异常胆道闭锁或遗传代谢病导致胆汁淤积,可见陶土色粪便伴肝脾肿大。需手术重建胆道或使用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延误治疗可能进展为肝硬化。
家长需每日观察黄疸范围变化,保证充足喂养,避免使用茵栀黄等中成药。出生7天内黄疸值超过警戒线或四肢黄染需立即就医。
小孩肠胃炎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调整饮食、药物治疗、预防脱水等方式治疗。
1.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是常见原因,表现为水样腹泻伴低热。家长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消旋卡多曲等药物。
2. 细菌感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可能导致黏液血便和高热。建议家长送检大便培养,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益生菌等药物,同时需严格消毒餐具。
3. 饮食不当进食生冷或变质食物易引发胃肠不适。家长需暂停辅食24小时,改为米汤、稀释奶粉等流质饮食,少量多次喂养,避免油腻食物刺激胃肠。
4. 过敏反应牛奶蛋白或特定食物过敏可导致反复呕吐腹泻。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医生可能建议改用深度水解奶粉,并使用西替利嗪、蒙脱石散等药物缓解症状。
患病期间注意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腹泻超过3天或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时须立即就医,恢复期逐步过渡到清淡易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