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手足口病可通过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重症监护等方式治疗。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1、一般治疗保持患儿隔离休息,家长需每日清洁患儿皮肤,使用温水擦浴避免抓破皮疹,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减轻口腔疼痛。
2、对症治疗发热超过38.5℃时家长需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口腔疱疹可喷涂开喉剑喷雾剂缓解疼痛。
3、抗病毒治疗重症病例可能与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症状,需静脉注射利巴韦林、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4、重症监护出现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时可能与病毒侵袭中枢神经系统有关,表现为嗜睡、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进行机械通气、降颅压等ICU治疗。
患病期间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保持居室通风,痊愈后仍须隔离一周,患儿用品应煮沸消毒。
七个月宝宝夜间哭闹可能由生理性饥饿、环境不适、出牙期疼痛、胃肠不适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改善睡眠环境、缓解牙龈肿胀、腹部按摩等方式处理。
1、生理性饥饿夜间喂养不足可能导致宝宝因饥饿哭闹,建议家长记录喂养时间,睡前适当增加母乳或配方奶量,避免过度喂养引发吐奶。
2、环境不适室温过高过低、衣物摩擦或光线刺激可能干扰睡眠,家长需保持26℃左右室温,选择纯棉透气睡衣,使用柔和小夜灯。
3、出牙期疼痛牙龈肿胀可导致夜间哭闹,表现为流涎增多、啃咬手指,家长可用冷藏牙胶按摩牙龈,或遵医嘱使用婴幼儿专用止痛凝胶。
4、胃肠不适可能与肠胀气、牛奶蛋白过敏有关,表现为腹部鼓胀、排便异常,建议家长采用飞机抱姿势缓解胀气,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制剂。
若调整护理后哭闹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发热、皮疹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儿科排除中耳炎、佝偻病等病理因素,日常可建立固定睡前仪式帮助宝宝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