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医院
眼底病变是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动脉硬化、出血、渗出等改变。高血压引起的眼底病变主要有视网膜动脉痉挛、视网膜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视网膜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类型。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需通过降压治疗和定期眼底检查干预。
高血压早期可引起视网膜小动脉功能性收缩,表现为动脉管径不均匀变细。这种情况多为一过性,血压下降后血管痉挛可缓解。患者可能出现短暂视物模糊,但通常无永久性视力损害。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眼底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治疗以控制血压为主。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视网膜动脉壁增厚、透明度降低,出现铜丝状或银丝状改变。动脉交叉处可见动静脉压迹,严重者发生动脉白鞘。这些改变反映全身血管硬化程度,需通过降压药物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控制血压,同时监测血脂血糖。
高血压可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火焰状或点片状出血。出血多位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若累及黄斑区会影响中心视力。这种情况提示血压控制不佳,需调整降压方案,可联合使用盐酸贝那普利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药物,必要时进行视网膜激光治疗。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可引起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导致血浆成分渗漏形成视网膜水肿。黄斑区水肿会显著影响视力,表现为视物变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准确评估水肿程度,治疗需强化降压,可选用厄贝沙坦片联合氢氯噻嗪片,严重者需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恶性高血压可能引起视神经乳头充血水肿,表现为视盘边界模糊、静脉迂曲扩张。这是高血压急症的表现,可能伴有头痛、恶心等症状,需立即住院治疗。常用静脉降压药物如乌拉地尔注射液,配合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同时密切监测视力变化。
高血压患者应每6-12个月进行散瞳眼底检查,严格控制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日常需低盐饮食,限制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适当补充含钾丰富的蔬菜水果。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保证充足睡眠。若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血糖高眼底病变通常是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力模糊、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等症状。治疗方式主要有控制血糖、激光治疗、玻璃体切除术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常由长期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等症状。
严格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基础措施。患者需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注射液、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等降糖药物,配合饮食调整和规律运动。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波动过大。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视网膜微血管持续受损,加速病情恶化。
激光光凝术适用于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或黄斑水肿的患者。通过激光封闭渗漏的血管或破坏缺氧的视网膜区域,阻止病变进展。治疗前需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病变范围。激光治疗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视力下降,多数患者1-2周内逐渐恢复。
玻璃体切除术主要针对玻璃体积血或严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手术清除浑浊的玻璃体及增殖膜,恢复光线通路。术后需保持特定体位帮助视网膜复位,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手术并发症包括白内障加重、视网膜脱离等,需密切随访。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或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液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减轻黄斑水肿。每4-6周注射一次,需在无菌条件下操作。治疗期间需监测眼压变化,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合并高血压或高血脂会加重视网膜血管损伤。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使用氨氯地平片等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同时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减少血管炎症反应。血压血脂控制良好有助于保护视网膜微循环。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散瞳眼底检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出现突然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防止视网膜出血。饮食以低糖、低脂、高纤维为主,适量补充维生素A、叶黄素等营养素。严格戒烟可显著降低视网膜病变风险,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造成视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