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偏低是什么意思,会导致什么病

肾内科编辑 健康领路人
110次浏览

尿素偏低可能由蛋白质摄入不足、肝功能异常、利尿剂使用、妊娠期生理变化、肾小管重吸收障碍等原因引起,长期偏低可能引发营养不良、肝性脑病、水电解质紊乱等疾病。

1、蛋白质摄入不足:

长期低蛋白饮食或消化吸收障碍会导致尿素氮合成原料缺乏。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当饮食中肉类、蛋奶等优质蛋白摄入不足时,肝脏无法生成足量尿素,可能伴随肌肉流失、水肿等营养不良表现。需逐步增加鱼肉、大豆等蛋白摄入,严重者需临床营养支持。

2、肝功能异常:

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肝炎会降低尿素合成能力。肝脏是尿素循环的主要场所,当肝细胞大量坏死时,鸟氨酸循环受阻,血氨转化为尿素的能力下降,可能伴随黄疸、腹水等症状。此类患者需监测血氨水平,警惕肝性脑病风险,必要时进行降氨治疗。

3、利尿剂使用:

呋塞米等利尿药物可能引起尿素排泄增加。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素的重吸收,导致其随尿液大量排出,可能伴随低钠血症、脱水等电解质紊乱。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肾功能,调整剂量时需严格遵医嘱。

4、妊娠期生理变化:

孕妇血容量扩张会导致尿素浓度稀释性降低。妊娠中后期血浆容量增加50%,尿素氮被生理性稀释,同时胎儿对母体蛋白质需求增加,可能伴随生理性贫血。这是正常现象,但需与妊娠肝病鉴别,定期产检监测即可。

5、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范可尼综合征等肾小管疾病影响尿素回收。这类疾病导致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尿素、葡萄糖等物质重吸收减少,可能伴随多尿、骨质疏松等表现。需通过尿氨基酸检测确诊,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补磷补钙。

日常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1.2克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易吸收的乳清蛋白;肝功能异常者限制动物内脏等高氨食物;长期使用利尿剂人群注意补充香蕉、橙子等富钾食物;孕妇可增加禽肉、深海鱼等优质蛋白;肾小管疾病患者需定期检测尿常规和血电解质。出现意识模糊、严重水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