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源性休克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儿心源性休克可通过体位调整、氧疗、液体复苏、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干预。心源性休克多由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心律失常等疾病导致,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湿冷、尿量减少等症状。
将患儿置于休克体位,即头部抬高15-30度,下肢抬高20-30度,有助于增加回心血量。家长需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密切观察患儿意识状态。该措施适用于早期休克,若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调整体位。
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高浓度氧气,维持血氧饱和度超过90%。家长需注意氧流量调节,避免氧中毒。对于合并肺水肿者可采用酒精湿化吸氧,但需医护人员操作。
在监护下缓慢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每小时5-10毫升/千克。家长需配合记录出入量,观察有无颈静脉怒张等容量过负荷表现。心包填塞或右心衰竭患儿需谨慎补液。
对出现呼吸衰竭者采用无创或有创通气模式,降低呼吸肌耗氧。家长需注意气道湿化护理,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通气参数需根据血气分析动态调整。
对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休克可采用ECMO支持,提供心肺功能替代。该技术需专业团队操作,家长需配合抗凝管理及并发症监测。适用于暴发性心肌炎等可逆性疾病。
家长发现患儿出现皮肤花斑、反应迟钝等休克征兆时,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避免增加心脏负荷。恢复期遵循低盐饮食,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复查心功能。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疫苗接种需咨询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