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楔骨骨折后遗症

内侧楔骨骨折后遗症可能包括慢性疼痛、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足弓塌陷以及神经损伤。内侧楔骨位于足部中段,参与构成足弓结构,骨折后若未规范治疗或康复不当,可能引发长期功能障碍。
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因骨痂形成异常或局部微循环障碍导致持续性钝痛,尤其在负重行走时加重。疼痛多集中于足背内侧,可能放射至足底。急性期需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后期可结合冲击波治疗改善局部血供。
长期制动易引发跗骨间关节及跖楔关节黏连,表现为背屈、跖屈活动度下降。康复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被动牵拉训练,配合超声波治疗仪松解软组织。严重者可能需关节镜下松解术。
骨折线累及关节面时可能破坏软骨完整性,后期出现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增生。早期可通过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腔注射延缓进展,晚期需考虑关节融合术。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以减轻关节负荷。
内侧楔骨支撑力下降可能导致内侧纵弓高度丢失,引发扁平足畸形。定制矫形鞋垫可重新分配足底压力,严重者需行跟骨内移截骨术。日常应避免穿平底鞋,选择足弓支撑型运动鞋。
骨折碎片移位可能压迫足底内侧神经,导致足底麻木或灼痛感。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可促进恢复。若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探查解除神经卡压。
骨折后6个月内是功能恢复关键期,建议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情况。康复训练应遵循渐进原则,从非负重活动逐步过渡到全负重行走。饮食需保证每日钙摄入量不低于800毫克,适量补充维生素D3滴剂促进骨愈合。避免跳跃、奔跑等剧烈运动,可选择游泳等低冲击运动维持肌力。出现持续肿胀或夜间痛需及时就医排除延迟愈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