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症状是什么

疟疾的症状主要包括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典型症状表现为间歇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淋漓,可能伴有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不适。
疟疾患者通常在发病初期出现明显的寒战,表现为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持续数分钟至一小时不等。寒战发作时患者常感觉寒冷难耐,即使加盖厚被也无法缓解。寒战结束后体温迅速升高,进入高热期。这种周期性寒战是疟疾的典型特征之一,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周期有关。
寒战期过后患者体温会迅速升高至39-41摄氏度,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呼吸急促等症状。高热期通常持续2-6小时,期间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高热是由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并破裂释放代谢产物所致。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引起的高热发作周期有所不同。
高热期结束后患者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水平。出汗退热期可持续2-4小时,患者常感觉极度疲乏。退热后患者可能暂时感觉舒适,但随着疟原虫的再次繁殖,症状会周期性复发。这种间歇性发热是疟疾的重要诊断依据,恶性疟可能表现为持续性高热。
疟疾反复发作可导致进行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贫血是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以及脾脏功能亢进所致。严重贫血可影响重要器官的供氧,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儿童和孕妇对贫血的耐受性较差,可能出现更严重的临床表现。
疟疾患者常出现脾脏肿大,表现为左上腹不适或疼痛。脾肿大的程度与感染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相关。慢性疟疾患者可能出现巨脾症,脾脏显著增大并可能发生自发性破裂。脾肿大是由于疟原虫感染导致脾脏充血和增生所致,是疟疾的重要体征之一。
疟疾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应选择易消化、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绿叶蔬菜等,有助于改善贫血症状。出现疑似疟疾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液涂片检查以明确诊断。在疟疾流行地区应做好防蚊措施,使用蚊帐、驱蚊剂等预防蚊虫叮咬。已确诊的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疟治疗,完成全程用药以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