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最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小儿营养不良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喂养不当、消化吸收障碍、慢性疾病以及环境因素等。
部分儿童可能存在先天性代谢异常或基因缺陷,导致营养吸收或利用障碍。例如苯丙酮尿症患儿因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无法正常代谢蛋白质。家长需定期带孩子进行新生儿筛查,发现异常后需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特殊配方奶粉喂养,限制天然蛋白摄入。
母乳不足时未及时添加配方奶、辅食添加过晚或种类单一、强迫进食等不当喂养方式会影响营养摄入。6月龄后需逐步引入强化铁米粉、肉泥等辅食,1岁前每日应保证600-800ml奶量。家长需学习科学喂养知识,避免过早添加调味品或成人食物。
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慢性腹泻等疾病会影响营养吸收。表现为进食后腹胀、血便、体重不增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乳糖酶制剂(如儿泻康颗粒)、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必要时需进行食物回避激发试验明确过敏原。
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消耗性疾病会增加营养需求。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喂养困难、代谢亢进或营养丢失。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需在营养师指导下使用高能量配方奶粉(如小安素)或营养补充剂,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曲线。
家庭经济困难、看护人营养知识缺乏、食品安全问题等环境因素可能限制食物获取。贫困地区儿童需优先保证主食和优质蛋白摄入,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D滴剂。社区应开展营养教育,指导家长利用本地食材制作营养密度高的辅食。
家长应定期测量儿童身高体重,绘制生长曲线图。发现生长迟缓、体重下降等情况时,需及时就医排查原因。日常饮食要保证谷物、蛋类、肉类、蔬菜水果的均衡摄入,避免高糖高盐食物。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风险群体,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营养强化剂。培养儿童规律进食习惯,创造愉快的进餐环境有助于改善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