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产科编辑
医颗葡萄
产科编辑
医颗葡萄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胎儿监护、中医调理、终止妊娠等方式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与激素水平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刺激、肝胆代谢障碍、免疫调节紊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胆汁酸升高、肝功能异常、胎动减少等症状。

保持皮肤清洁湿润有助于缓解瘙痒,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饮食需低脂清淡,限制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每日适量饮水促进代谢,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
熊去氧胆酸胶囊可促进胆汁排泄降低血胆汁酸浓度,腺苷蛋氨酸注射液能改善肝细胞膜流动性。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用于促进胎儿肺成熟,苯巴比妥片可缓解瘙痒症状但需警惕嗜睡副作用。用药期间需每周监测肝功能、胆汁酸及凝血功能指标。
孕32周后需每周进行胎心监护评估胎儿状况,结合超声检查观察羊水量及脐血流阻力指数。动态监测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超过40μmol/L时需考虑提前终止妊娠。数胎动是经济有效的自我监测手段,每日早中晚各记录1小时胎动次数。

茵陈蒿汤加减方具有利胆退黄功效,含茵陈、栀子等成分可调节胆汁代谢。耳穴贴压选取肝胆区穴位辅助止痒,艾灸足三里穴能改善消化功能。中药熏洗选用苦参、地肤子等止痒药材,但需避开腹部操作防止刺激宫缩。
孕37周后病情进展或出现胎儿窘迫时需及时终止妊娠,剖宫产可减少宫缩对胎儿的应激。产前使用维生素K1预防新生儿出血,产后仍需监测产妇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母乳喂养期间需评估药物代谢情况,部分利胆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分泌。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应保持左侧卧位改善胎盘供血,睡眠时抬高床头减少胆汁反流。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胆汁酸检测,出现皮肤黄染加重或胎动异常需立即就诊。产后6周复查肝功能及肝胆超声,长期随访关注慢性肝病风险。日常避免使用雌激素类避孕药,再次妊娠前需进行遗传咨询和肝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