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脑出血可能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血液病、抗凝药物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脑出血通常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偏瘫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壁受损,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在血压骤升时破裂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于基底节区,患者可能出现对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控制血压是关键,需遵医嘱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定期监测血压。
脑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血管结构薄弱易破裂出血。这类出血多见于青壮年,可能伴随癫痫发作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确诊需依靠脑血管造影,治疗可选择介入栓塞术或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
脑动脉壁局部膨出形成动脉瘤,在血压波动时可能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头痛、颈项强直,可能伴随意识丧失。通过CTA或DSA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方式包括动脉瘤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术后需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颅内压的行为。
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自发性脑出血风险。这类患者可能伴有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全身出血倾向。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输注血小板、凝血因子,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等止血药物,必要时行骨髓移植。
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过量使用或监测不及时,可能引发药物性脑出血。患者可能出现皮下瘀血、鼻衄等前驱症状。一旦发生出血需立即停用抗凝药,静脉注射维生素K1注射液拮抗华法林作用,严重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预防脑出血需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药并保持血压稳定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避免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饮食注意低盐低脂,适当进行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或意识改变时须立即就医,头部CT检查可快速明确诊断。康复期患者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