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溶血性尿毒症的治疗原则主要有控制溶血、纠正贫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肾脏替代治疗、防治并发症等。溶血性尿毒症是一种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治疗。
溶血是溶血性尿毒症的核心病理过程,需尽快终止溶血发作。可采用血浆置换清除血浆中的致病因子,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缺乏的补体调节蛋白。对于补体介导的溶血性尿毒症,可考虑使用补体抑制剂如依库珠单抗注射液阻断补体活化途径。同时需避免使用可能加重溶血的药物。
严重贫血患者需输注洗涤红细胞改善组织缺氧。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出现明显缺氧症状时应考虑输血治疗。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长期贫血患者可适当补充铁剂、叶酸等造血原料,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急性肾损伤期需严格记录出入量,限制液体入量,防止容量负荷过重。监测血钾、血钠、血钙等电解质水平,及时纠正异常。代谢性酸中毒可给予碳酸氢钠纠正。少尿期需控制高钾食物摄入,必要时使用降钾树脂或葡萄糖酸钙拮抗高钾血症。
对于出现严重尿毒症症状、难以控制的高钾血症或容量负荷过重的患者,需及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根据病情可选择间歇性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或腹膜透析。治疗过程中需监测凝血功能,调整抗凝方案,预防体外循环凝血和出血并发症。
需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监测神经系统症状,防治高血压脑病和癫痫发作。消化道出血可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保护胃黏膜。对于血栓性微血管病变,在无活动性出血情况下可考虑抗血小板治疗,但需权衡出血风险。
溶血性尿毒症患者需长期随访监测肾功能、血压和补体水平。恢复期应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和肾功能,警惕疾病复发。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