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7次阅读
儿童肱骨上髁骨折后旋转移位可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药物治疗、手术复位、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儿童肱骨上髁骨折通常由跌倒时手臂外展撑地、运动损伤、直接暴力、骨骼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等原因引起。
1、手法复位
对于轻度旋转移位的肱骨上髁骨折,医生可能采用手法复位。医生会通过专业手法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位置,过程中可能使用局部麻醉减轻疼痛。手法复位后需配合影像学检查确认复位效果,若复位成功可避免手术治疗。复位后需严格制动保护,防止再次移位。
2、石膏固定
复位后通常采用长臂石膏固定4-6周,保持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石膏需从腋窝延伸至手掌近端,确保骨折端稳定。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手指血液循环、感觉及活动,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拆除石膏后需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3、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缓解疼痛,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预防感染,碳酸钙D3颗粒促进骨骼愈合。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若患儿对药物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家长需立即停药并就医。药物治疗需配合定期血常规检查监测药物副作用。
4、手术复位
对于严重旋转移位、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手法复位失败的病例,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可能采用克氏针、弹性髓内钉等内固定材料,术后仍需石膏固定保护。手术时机一般选择伤后1周内,避免局部肿胀严重影响操作。术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5、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装置后,应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早期以被动关节活动为主,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配合热敷、超声波等物理治疗。训练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重复性动作,防止再次损伤。康复期间可适量补充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和肌肉恢复。家长需监督训练强度,防止患儿过度活动。
儿童肱骨上髁骨折后旋转移位的护理需注意保持患肢抬高减轻肿胀,定期检查石膏松紧度及皮肤状况。饮食上应保证充足钙质和蛋白质摄入,多食用牛奶、鸡蛋、鱼肉等食物。恢复期间避免患肢负重和剧烈运动,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家长需按时带患儿复诊,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通常需要3-6个月才能完全恢复关节功能。若发现患肢疼痛加剧、肿胀明显或活动障碍,应及时就医复查。
猫毛碰到伤口不会传染狂犬病。狂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的唾液经咬伤或抓伤传播,猫毛本身不携带病毒。
狂犬病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中,需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才能传播。
病毒在体外干燥环境中迅速失活,猫毛作为干燥物体表面不具备传播条件。
世界卫生组织将单纯接触动物毛发归类为I级暴露,无须进行狂犬病预防处置。
若猫本身健康且接种过疫苗,其毛发接触伤口风险更低;但被疑似疯动物咬伤需立即就医。
接触动物后出现伤口应及时用肥皂水冲洗,若被可疑动物咬伤抓伤应尽快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