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股疝的治疗方法

| 1人回答 | 71次阅读

问题描述:
股疝的治疗方法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曹广
曹广 北京安贞医院 主任医师

股疝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观察、疝带固定、腹腔镜疝修补术、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组织缝合术等。股疝通常由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局部包块、胀痛等症状。

1、保守观察

适用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股疝患者,尤其是高龄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通过定期复查监测疝块变化,避免剧烈运动、长期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若出现嵌顿或绞窄需立即就医。

2、疝带固定

通过外部压力装置限制疝囊突出,适用于暂不适合手术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松紧度,长期使用可能引致皮肤压疮或肌肉萎缩,需配合腹肌锻炼增强腹壁强度。

3、腹腔镜疝修补术

采用微创技术置入补片加强股环,创伤小且恢复快。适用于复发性疝或双侧疝,术后1-2天可下床活动。需注意补片排斥反应或血肿形成等并发症。

4、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通过人工材料修补缺损区域,复发率低于传统手术。术后需避免3个月内提重物,可能出现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等风险,需规范抗感染治疗。

5、传统组织缝合术

直接缝合疝环周围组织,适用于小型疝或急诊嵌顿病例。术后疼痛明显且复发率较高,需配合腹带保护并控制便秘等诱因。

股疝患者术后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搬重物、剧烈咳嗽。日常可进行低强度腹肌锻炼如抬腿运动,饮食需富含膳食纤维预防便秘。若发现疝块突然增大、剧痛或呕吐,须立即就医排除绞窄性疝。定期随访复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迹象。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肱骨中下段骨折

肱骨中下段骨折是指肱骨骨干中下部发生的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或间接外力导致,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肱骨中下段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功能锻炼等方式治疗,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原因引起。

1、外伤

肱骨中下段骨折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如跌倒时手臂伸直撑地、直接撞击或交通事故等。这类骨折多为横行或短斜行,可能伴有桡神经损伤,表现为手腕下垂、拇指背伸无力等症状。治疗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或手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常用药物包括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等中成药,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

2、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轻微外力即可导致肱骨中下段骨折,常见于老年人。骨折线多为螺旋形或粉碎性,可能伴随椎体压缩骨折等其他部位骨折。治疗需兼顾骨折修复与骨质疏松管理,除常规固定外,需配合钙剂如碳酸钙D3片、抗骨吸收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日常需增加富含钙质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豆腐等。

3、病理性骨折

肱骨中下段可能因骨肿瘤、骨髓炎等病变导致骨质破坏,轻微外力即发生病理性骨折。这类骨折常伴有夜间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X线可见骨质破坏灶。治疗需先处理原发病,如骨囊肿需刮除植骨,恶性肿瘤需综合治疗。药物方面可使用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抑制骨破坏,疼痛控制可选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

4、肌肉强力收缩

罕见情况下,肱骨中下段骨折可由肌肉突然强力收缩导致,如癫痫发作或电击伤时。这类骨折多为螺旋形,可能合并肩关节脱位。治疗以稳定骨折端为主,多需手术固定,术后需预防异位骨化。可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云南白药胶囊,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片有助于缓解痉挛。

5、应力性骨折

长期重复性应力可导致肱骨中下段应力性骨折,多见于运动员或重体力劳动者。早期表现为运动后隐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治疗以休息制动为主,严重者需支具固定4-6周。可配合外用药物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缓解疼痛,口服活血止痛胶囊促进恢复。康复期应逐步恢复训练强度。

肱骨中下段骨折后应保持患肢制动,避免过早负重活动。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类、蛋类、深绿色蔬菜等,有助于骨折愈合。康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配合热敷、按摩等物理疗法改善关节活动度。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如出现持续疼痛、感觉异常等需及时就医。吸烟饮酒可能影响骨折愈合,建议戒除。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