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9次阅读
女性乳腺癌可能由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不良生活习惯、乳腺疾病等因素引起,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
1、遗传因素:BRCA1/2基因突变显著增加患病风险,建议有家族史者进行基因检测,可遵医嘱使用他莫昔芬、阿那曲唑等药物预防。
2、激素水平异常:长期雌激素暴露如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等因素可能诱发乳腺癌,表现为乳腺肿块,可选用来曲唑、依西美坦等药物治疗。
3、不良生活习惯:酗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会干扰内分泌,建议控制体重并补充维生素D,伴随乳头溢液时需就医排除病理性改变。
4、乳腺疾病:乳腺非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可能恶变,通常伴有皮肤橘皮样改变,需手术切除联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
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每周进行有氧运动,40岁以上女性每年应接受乳腺超声和钼靶检查。
乳腺癌放疗后后背疼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或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神经痛调节药物。建议及时就医评估疼痛原因,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药物。
1、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炎症性疼痛,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轻中度疼痛,塞来昔布为选择性COX-2抑制剂,胃肠副作用较小。
2、神经痛调节药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可调节钙通道减少神经异常放电,适用于放疗后神经损伤导致的放射性神经痛,需注意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
3、阿片类药物对于中重度疼痛可短期使用曲马多等弱阿片类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成瘾性和便秘等副作用。
4、辅助药物维生素B族和甲钴胺可营养受损神经,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有一定协同作用。
放疗后疼痛可能与放射性皮炎、神经损伤或肌肉痉挛有关,除药物治疗外,可配合物理治疗和心理疏导,避免自行调整用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