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3次阅读
牙齿缺失长期不修复可能导致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咀嚼功能下降、颞下颌关节紊乱等问题。
1、邻牙倾斜:缺牙区两侧牙齿会向空隙倾斜,导致牙缝增宽容易嵌塞食物,增加邻面龋齿和牙周病风险,建议及时采用种植牙或固定桥修复。
2、对颌牙伸长:缺失牙对应的对颌牙会逐渐向缺隙处伸长,造成咬合干扰,可能引发牙根暴露或牙髓炎症,可通过活动义齿暂时恢复咬合高度。
3、咀嚼功能下降:后牙缺失会使咀嚼效率降低30%以上,长期单侧咀嚼可能引发胃肠负担,全口义齿或种植修复能有效改善咀嚼能力。
4、关节紊乱:缺牙导致咬合关系异常可能诱发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严重时需配合咬合板治疗和正畸干预。
牙齿缺失后3-6个月是理想修复期,日常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用缺牙侧咀嚼过硬食物,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牙龈萎缩主要表现为牙龈边缘向牙根方向退缩,牙根暴露、牙齿敏感、牙缝增大等症状,严重时可伴随牙齿松动。牙龈萎缩的发展通常分为早期牙龈边缘变薄、中期牙根部分暴露、晚期牙齿稳定性受损三个阶段。
1、早期表现牙龈边缘呈现轻微退缩,牙龈颜色可能变淡或发红,刷牙时偶有出血,牙颈部可能出现轻微敏感。
2、进展期表现牙龈明显退缩导致牙根暴露,牙齿对冷热刺激敏感加剧,牙缝逐渐增宽,可能伴随牙龈红肿或反复发炎。
3、终末期表现牙根大面积暴露导致牙齿显得细长,牙齿松动度增加,咀嚼功能受影响,可能并发牙周脓肿或牙齿移位。
日常建议使用软毛牙刷轻柔刷牙,定期进行牙周检查,避免过度横向刷牙或咬硬物等机械刺激,发现牙龈退缩及时就医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