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9次阅读
化脓性胆囊炎是胆囊壁因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胆道梗阻合并细菌入侵导致,典型表现为右上腹剧痛、发热及黄疸。主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肠道菌群,需通过抗生素治疗或手术干预控制感染。
化脓性胆囊炎多因胆囊管被结石阻塞,胆汁淤积后细菌繁殖引发感染。常见诱因包括胆结石嵌顿、胆道蛔虫或肿瘤压迫。细菌通过胆道逆行或血行播散侵入胆囊,导致黏膜坏死、脓液积聚。部分患者存在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会加重感染风险。
患者常突发右上腹绞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随持续高热和寒战。查体可触及肿大胆囊,墨菲征阳性。约半数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提示胆总管受累。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显著升高,超声可见胆囊壁增厚、周围积液等特征性改变。
结合腹部超声和CT可明确胆囊肿大、壁层分层等影像学特征。血液检查中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对于复杂病例需行MRCP评估胆道解剖结构,必要时通过胆囊穿刺引流液培养确定病原体。
轻症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疼痛剧烈时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配合注射用帕瑞昔布钠镇痛。严重者需静脉输注注射用美罗培南覆盖耐药菌,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胆囊穿孔时,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高龄或基础疾病较多者,可先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造瘘术引流脓液,待感染控制后二期手术。术后需持续监测肝功能,预防胆漏和腹腔脓肿等并发症。
患者发病期应禁食油腻食物,恢复期逐步过渡至低脂饮食,避免豆类、肥肉等促胆汁分泌食物。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有助于胆汁稀释,规律进食可减少胆汁淤积。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评估胆管状况。出现反复发热或腹痛加重需立即返院排查残余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