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5次阅读
牙床息肉通常需要通过手术切除治疗,同时需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牙床息肉可能与慢性刺激、局部感染、创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牙龈肿胀、出血或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口腔科医生评估后制定治疗方案。
牙床息肉多由长期机械刺激引起,如不良修复体、尖锐牙结石等持续摩擦牙龈组织,导致局部增生形成息肉样病变。慢性炎症也是常见诱因,牙菌斑堆积引发牙龈炎或牙周炎时,炎性渗出物刺激可造成组织异常增生。部分患者因牙齿咬合创伤或口腔手术后的异常愈合反应形成息肉。临床表现多为牙龈边缘或牙间隙出现粉红色肿物,触之易出血,可能伴随牙齿松动或咀嚼不适。确诊需结合口腔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需消除刺激因素防止复发。
少数情况下牙床息肉可能与全身性疾病相关,如妊娠期牙龈瘤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通常在分娩后自行消退。血液病或维生素C缺乏导致的牙龈增生需治疗原发病。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钙通道阻滞剂也可能引起药物性牙龈增生。对于这类特殊类型息肉,需在控制基础疾病或调整用药方案后,再考虑局部处理。术后应加强口腔卫生维护,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线清洁,定期复查监测恢复情况。
术后恢复期应避免进食过硬、过烫或刺激性食物,推荐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生推荐的漱口水含漱,但不要用力漱口以免影响创面愈合。术后1-2周内禁止吸烟饮酒,减少剧烈运动。日常需坚持巴氏刷牙法,每半年进行专业洁牙,及时处理龋齿或不良修复体等刺激因素。若发现牙龈再次异常增生或出血,应立即复诊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