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痛风急性发作期可通过药物干预、局部冷敷、抬高患肢、饮食调整等方式消肿止痛。痛风通常由高尿酸血症、关节尿酸盐结晶沉积、饮食诱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 药物干预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秋水仙碱如秋水仙碱片、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需注意药物胃肠道反应及肝肾功能监测。
2. 局部冷敷发作24小时内用冰袋间歇冷敷患处,每次不超过20分钟。冷敷可收缩血管减轻肿胀,但需避免冻伤皮肤。
3. 抬高患肢发作时保持关节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建议卧床时用软枕垫高足部,减少关节活动。
4. 饮食调整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可适量食用低脂乳制品、樱桃等抗炎食物。
缓解期需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长期控制需结合降尿酸药物。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关节损伤,肥胖者应逐步减重。
头孢过敏症状通常在用药后几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少数可能在数小时或数日后发生,实际时间受到过敏体质、药物种类、给药途径、既往过敏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速发型过敏部分患者可能在用药后数分钟内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等严重反应,需立即停药并就医,可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盐酸异丙嗪注射液。
2、迟发型过敏少数患者可能在用药后数小时至3天出现皮疹、发热等症状,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醋酸泼尼松片、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3、交叉过敏既往对青霉素过敏者可能对头孢类药物存在交叉过敏反应,表现为用药后1-2天出现皮肤瘙痒,需避免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替换为大环内酯类药物。
4、假性过敏部分症状可能由药物杂质或溶媒引起,表现为输液后即刻出现的面部潮红,需与真性过敏鉴别,必要时更换药品批次或调整输液速度。
用药期间应避免饮酒及含酒精食物,出现皮肤瘙痒或红斑时应立即停药并记录过敏药物名称,后续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过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