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

心悸不安是什么意思

| 1人回答 | 44次阅读

问题描述:
心悸不安是什么意思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倪新海
倪新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

心悸不安是指自觉心跳异常、心前区不适或心慌感,可能伴随胸闷、气短等症状,多由生理性因素或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理性因素引起。

1、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情绪紧张、饮用浓茶或咖啡等生理性刺激可能导致短暂心悸不安。这类情况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深呼吸、平卧休息缓解。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饮料,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减少发作。

2、贫血

缺铁性贫血可能导致心肌供氧不足,引发心悸不安,常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可能与长期偏食、慢性失血等因素有关。可遵医嘱使用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补铁药物,同时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

3、心律失常

房颤、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疾病可直接导致心悸不安,可能由心肌炎、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引发,常伴心前区刺痛感。需通过心电图确诊,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者需射频消融手术。

4、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心率,引发持续心悸不安,多伴手抖、消瘦、易怒等症状。可能与Graves病、甲状腺结节有关。需检测甲状腺功能,可遵医嘱使用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抗甲状腺药物,配合低碘饮食。

5、焦虑症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发的焦虑症可出现阵发性心悸不安,常伴过度换气、出汗等症状。可能与长期压力、创伤事件有关。需心理评估,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焦虑药物,配合认知行为治疗。

日常应避免吸烟饮酒,控制咖啡因摄入,保持适度运动。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并记录心率,若持续不缓解或伴随胸痛、晕厥需急诊就医。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心电图,器质性疾病患者需遵医嘱规范用药并复查。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气滞血瘀痰湿能治好吗

气滞血瘀痰湿通常是可以治好的,主要通过中医药调理、生活方式干预等方法改善症状。气滞血瘀痰湿可能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久坐少动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胸闷、腹胀、舌苔厚腻等症状。

1、中医药调理

气滞血瘀痰湿可通过中药方剂辨证施治,如血府逐瘀汤能活血化瘀,二陈汤可燥湿化痰,柴胡疏肝散有助于行气解郁。中成药如血府逐瘀胶囊、二陈丸、香砂六君丸等也常用于调理。针灸取穴太冲、足三里等穴位可疏通经络,推拿按摩能促进气血运行。需在中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方案。

2、饮食调节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食用山楂、陈皮、薏苡仁等具有行气活血、健脾祛湿功效的食材。避免生冷油腻食物,限制高糖高盐饮食。可饮用玫瑰花茶、陈皮普洱茶等代茶饮,帮助理气化湿。规律进食,每餐七分饱,减轻脾胃负担。

3、运动干预

坚持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能促进气血流通。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30-4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久坐不动,工作间隙可做伸展运动。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耗伤正气。

4、情志调摄

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气机调达,可通过冥想、音乐疗法等方式舒缓压力。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避免长期抑郁焦虑。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情志因素与气滞血瘀痰湿互为因果,需重视心理调节。

5、环境调理

居住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免潮湿阴冷。注意保暖,尤其腹部、腰膝等部位。可使用艾条熏灸房间祛湿,或放置除湿机调节湿度。季节交替时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外湿侵袭。生活环境改善有助于辅助治疗。

气滞血瘀痰湿患者需长期坚持综合调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日常可进行腹部按摩,沿顺时针方向轻揉促进胃肠蠕动。注意观察症状变化,若出现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忌烟酒,避免熬夜劳累,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气血调和。饮食运动需因人而异,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