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2次阅读
38℃左右的低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观察症状、药物干预等方式处理,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环境因素或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敷退热贴降低体表温度。避免酒精擦浴或冰敷,可能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
2、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并促进代谢。发热时每公斤体重需增加5-10毫升液体摄入。
3、观察症状监测体温变化频率,记录是否伴随咳嗽、皮疹、呕吐等症状。若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嗜睡、抽搐需立即就医。
4、药物干预体温超过38.5℃或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洛索洛芬钠等解热镇痛药。避免阿司匹林用于儿童。
保持室内通风,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饮食选择粥类、果蔬等易消化食物。发热期间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保暖。
儿童使用退烧针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红肿、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具体表现与个体差异及药物种类有关。
1、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疼痛、硬结或红肿,通常2-3天自行消退,家长需避免热敷或揉搓,观察是否持续加重。
2、过敏症状少数患儿会出现皮疹、面部肿胀或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家长需立即告知医生,必要时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物。
3、消化系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建议家长暂时给予清淡饮食,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等胃肠黏膜保护剂。
4、肝功能影响长期频繁使用可能影响肝功能,表现为食欲减退或皮肤黄染,需定期监测肝功,必要时联用葡醛内酯片等护肝药物。
家长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决定注射频次,体温超过38.5℃时可优先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