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3次阅读
维生素D中毒是指长期过量摄入维生素D导致血液中钙磷代谢紊乱,引发高钙血症及相关症状的病理状态。维生素D中毒可能与{过量补充维生素D制剂}、{误服高剂量维生素D}、{某些疾病导致维生素D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尿口渴}、{心律失常}、{肾结石}等症状。
1、过量补充维生素D制剂
长期超量服用维生素D滴剂或片剂是常见诱因。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体内代谢缓慢,每日摄入量超过4000IU可能蓄积中毒。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血管钙化。需立即停用补充剂,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钙素注射液或呋塞米片促进钙排泄。
2、误服高剂量维生素D
儿童误食成人维生素D制剂或宠物营养补充剂可能引发急性中毒。婴幼儿单次摄入超过5万IU会出现嗜睡、烦躁等症状。家长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建议洗胃处理,并使用泼尼松龙片抑制肠道钙吸收,必要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血钙浓度。
3、某些疾病导致维生素D代谢异常
结节病、淋巴瘤等肉芽肿性疾病可能使巨噬细胞异常活化维生素D,引发内源性中毒。患者常伴持续性高钙血症,需治疗原发病,使用氢氯噻嗪片增加尿钙排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者替代治疗时也需警惕维生素D蓄积风险。
4、食物强化过量
长期大量食用强化维生素D的乳制品、谷物或保健品可能导致慢性中毒。这类患者往往同时存在肾功能减退,表现为夜尿增多和血压升高。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限制高钙食品摄入,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
5、遗传代谢缺陷
罕见的威廉姆斯综合征患者对维生素D极度敏感,常规剂量即可引发中毒。此类患儿多伴特殊面容和心血管异常,需严格限制维生素D摄入,日常护理中避免日照过度,必要时使用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控制骨吸收。
预防维生素D中毒需严格遵医嘱用药,成人每日补充量不宜超过2000IU,婴幼儿不超过400IU。日常避免维生素D与钙剂联合过量使用,服用期间每3个月检测血钙和25羟维生素D水平。出现不明原因口渴、多尿或关节疼痛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需立即停用所有维生素D来源,包括强化食品和防晒措施,直至血钙恢复正常。恢复期建议低钙饮食,适当增加饮水促进排泄。
中暑后不建议用硬币刮痧,正确处理方式包括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补充电解质、药物辅助治疗。刮痧可能加重皮肤损伤且无明确循证医学支持。
1. 脱离高温环境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避免持续高温加重症状。
2. 物理降温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或喷洒温水配合风扇蒸发散热,禁止冰敷以防血管收缩。
3. 补充电解质口服补液盐或含钠钾的饮品纠正脱水,避免单纯大量饮水导致低钠血症。
4. 药物辅助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或人丹等中成药,出现意识障碍需立即送医。
中暑后应保持平卧位,避免剧烈活动,恢复期24小时内避免再次暴露高温环境,日常需做好防晒和水分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