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脑动脉狭窄可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脑动脉狭窄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先天性血管畸形、外伤等因素引起。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危险因素和改善症状,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治疗可与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联合使用。
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适用于中重度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但可能需要重复进行。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适用于严重狭窄或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持久但创伤较大。
4、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适量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卒中风险。
脑动脉狭窄患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规范治疗,同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脑梗塞发病后3天内最危险,危险程度随脑水肿高峰期、再灌注损伤风险、并发症概率等因素变化。
1. 24小时内:发病初期血管再通时间窗窄,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需紧急评估静脉溶栓或取栓治疗指征,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尿激酶、依达拉奉。
2. 48-72小时:脑水肿高峰期,可能引发脑疝。需监测颅内压,控制血压波动,可使用甘露醇、呋塞米、人血白蛋白等减轻水肿。
3. 3-7天:感染性并发症高发期,常见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需加强翻身拍背护理,必要时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莫西沙星。
4. 7天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上升。建议尽早开始康复训练,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
发病后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血压血糖,逐步开展吞咽功能评估和肢体康复训练,降低致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