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6次阅读
牙周炎可能由牙龈炎、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艾滋病等基础疾病引发。这些疾病通过不同机制影响牙周组织健康,需针对性控制原发病并配合牙周治疗。
1、牙龈炎未经治疗的牙龈炎是牙周炎最常见诱因,菌斑堆积导致牙龈红肿出血,可发展为牙周袋。需定期洁牙并使用氯己定含漱液、过氧化氢溶液等控制感染。
2、糖尿病血糖异常升高会加重牙周组织炎症反应,表现为牙龈萎缩和牙齿松动。需控制血糖达标,配合牙周刮治及多西环素等药物辅助治疗。
3、骨质疏松症骨密度降低影响牙槽骨支撑力,加速牙周附着丧失。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同时进行牙周基础治疗与骨引导再生术。
4、艾滋病免疫功能缺陷导致机会性感染风险增加,常伴发坏死性牙周炎。需进行抗病毒治疗,联合使用甲硝唑、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控制混合感染。
建议基础疾病患者每3-6个月进行牙周检查,日常使用牙线及含氟牙膏维护口腔卫生,避免吸烟等加重因素。
牙隐裂的治疗方案需根据裂纹深度和牙髓状态决定,轻度裂纹可尝试修复治疗,严重裂纹伴牙髓感染需根管治疗。
1、修复治疗浅表裂纹未伤及牙髓时,可采用树脂填充或全冠修复保护患牙。修复后需避免咬硬物,定期复查裂纹是否扩展。
2、根管治疗裂纹深达牙髓引发剧烈疼痛或感染时,需先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感染组织。根管治疗后必须全冠修复防止牙齿折裂。
3、过渡性治疗对可疑牙髓炎的隐裂牙,可先放置临时修复体观察2-4周,若症状缓解则保留活髓,否则转为根管治疗。
4、拔牙指征纵裂至根分叉或根部折裂的牙齿预后极差,需拔除后考虑种植或桥体修复。拔牙前需通过锥形束CT明确裂纹走向。
建议尽早就诊口腔外科或牙体牙髓科,通过显微检查、染色法或透照法明确裂纹范围,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牙齿丧失。